随着2025年的到来,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我们的生活。站在新年的起点,量子位智库通过对全球展会、论坛以及产学研领域的深度洞察,梳理出2025年AI领域的八大热门赛道,涵盖产品侧和技术侧,为读者呈现一份全面的科技趋势前瞻。
产品侧:AI赋能,重塑生活
Part1:人形机器人——从概念到量产的跨越
人形机器人赛道在过去三年迅速升温,全球巨头纷纷加码,创业团队也纷纷入局。2023年起,AI大模型技术的进步和仿真环境的改进为人形机器人注入了新的活力。2025年,人形机器人有望迎来量产元年。特斯拉的Optimus计划于2026年大规模量产,而国内的智元机器人已率先实现量产。人形机器人不仅在技术上取得突破,更在市场潜力上展现出巨大前景,据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可达12-16万亿元。
Part2:AI眼镜——从“百镜大战”到创新突破
2024年,AI眼镜赛道迎来爆发,Ray-Ban Meta出货量突破100万台,点燃了全球市场的热情。CES2025上,近50款AI眼镜亮相,其中中国品牌占据了至少14席。AI眼镜的创新形式不断涌现,如Halliday采用独特的DigiWindow显示技术,将信息直接投影至用户视网膜,避免了彩虹纹和漏光问题,同时以时尚科技品的定位,满足了用户日常佩戴的需求。Halliday在Kickstarter上创下了史上最大AR/AI眼镜项目众筹纪录,显示出市场的巨大潜力。
Part3:智能驾驶——从L2+到L3的进阶
智能驾驶已成为汽车行业的豪华新标准。2024年,智能驾驶技术通过端到端的加速洗牌,摆脱了高精地图的依赖,实现了无图NOA(领航辅助驾驶)。L2+体验不断拔高,行业开始瞄向L3的商用。2025年,L3商用有望成为行业急先锋,而Robotaxi作为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核心应用场景,也在全球范围内加速商业化。据量子位智库测算,2025年国内Robotaxi市场规模将达到10.92亿元。
Part4:AI陪伴——从虚拟到实体的转型
AI陪伴一直是众多公司布局AI Native应用的重要选择。然而,2024年数据显示,国内AI陪伴的新增速度和用户活跃度普遍下滑,市场趋于饱和、用户需求变化和技术瓶颈是主要原因。不过,CES2025为AI陪伴带来了新的转机,AI陪伴开始从线上向线下转移,实体AI玩具如Moflin、Mirumi、Nékojita FuFu等成为新的热点。这些玩具通过AI技术感知环境,部分具备情感模拟能力,满足了用户对新鲜体验和情感支持的需求。2025年,AI陪伴将从虚拟应用向实体硬件转型,产品设计更加拟人化和情感化。
技术侧:创新驱动,引领变革
Part5:Inference-Scaling——推理能力的飞跃
2025年,Inference-Scaling成为技术侧的重要趋势。与传统Scaling Law不同,Inference-Scaling强调后训练和推理阶段计算投入的重要性,显著提升了模型的推理能力。国内多个推理模型如昆仑万维Skywork o1、阿里通义QVQ等相继问世,显示出行业的激烈竞争。英伟达发布的全新GPU B300,为推理模型提供了强大的物理支持。
Part6:视频生成——技术与应用的双重突破
自OpenAI推出Sora模型以来,视频生成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DiT(Diffusion Transformer)模型和基于GAN的深度学习技术成为两大主流方向。国内视频生成赛道百花齐放,创业公司和大厂各显其能,部分技术已达到甚至超越国际水平。2025年,视频生成技术将继续在技术推进和产品落地两方面发力,推动行业发展。
Part7:AI Coding——从代码补全到全流程开发
新一代AI Coding工具通过大模型实现全栈开发能力,Claude3.5Sonnet等模型的长上下文能力显著提升了编程效率。2025年,AI Coding技术继续探索,如Deepseek-R1的开源和强化学习路线,为开发者提供了更强大的支持。AI Coding正从代码补全工具跃升为全流程开发助手,甚至推动“无代码”编程走向实践。
Part8:空间智能——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空间智能由斯坦福大学教授李飞飞提出,旨在让机器在三维空间和时间中感知、推理和行动。谷歌Genie2和英伟达Cosmos等模型分别通过视频生成和强化学习构建高精度虚拟环境。2025年,空间智能将在具身智能、世界模型和3D生成等方向继续探索,推动AI技术的多维度发展。
总之,无论是产品侧的“看得见”,还是技术侧的“摸得着”,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我们的生活。2025年,这八大热门赛道将引领科技新潮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惊喜和变革。
文章参考来源:量子位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