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I巨头纷纷布局社交领域
近期,AI行业巨头们的动作引发了广泛关注。国际上,OpenAI正在内部测试类似X的社交功能,其CEO Sam Altman甚至在私下征求反馈。在国内,Kimi也在小范围灰度测试自己的内容社区。此外,腾讯的AI助手“元宝”已入驻微信,以“联系人”身份出现在用户聊天列表中。这些举措表明,AI企业正在加速布局社交领域。
二、社交平台对AI企业的吸引力
AI企业向社交领域渗透的背后,有着多重深层原因。首先,数据是AI发展的核心资源,而高质量的实时数据大多掌握在互联网巨头手中。自建社交平台有助于AI企业获取反映人类交互和语言模式的数据,摆脱对外部数据的依赖。其次,社交平台天然适合广告变现,是实现商业价值的理想载体。再者,社交关系和社区互动能够增强用户粘性,解决AI应用用户留存率低的问题。最后,社交网络为AIGC提供了天然的应用场景,有助于构建从创作到消费的完整生态,实现AI技术的落地与价值转化。
三、OpenAI与Kimi的社交化探索
OpenAI的社交布局并非无迹可寻。其AI图像生成功能,尤其是曾在社交平台引发热潮的吉卜力风格动漫图像转换服务,展现出强大的社交传播能力。从Sora官网已初现的用户作品展示和互动功能来看,一个AI驱动的社交平台雏形已现。此外,Sam Altman参与的World Network项目推出的聊天应用World Chat,通过“人格证明”协议连接真实用户,这也反映出他对社交真实性的重视。
国内的Kimi也在积极探索社区化发展道路。据报道,Kimi正在小范围灰度测试内容社区产品,该社区具备内容分类浏览、用户评论互动、智能问答以及对话记录分享等功能。这一举措被视为Kimi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破局”尝试。尽管Kimi曾获得10亿美元融资,估值高达25亿美元,但开源模型的崛起冲击了原有的用户获取模式,商业化成为其面临的关键挑战。发力内容社区,或有助于Kimi提升用户粘性,探索广告和增值服务等新商业模式。
四、社交平台对AI的赋能
社交平台为AI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用户基础。一方面,AI技术可以优化社交平台的内容推荐、用户互动和社区管理。例如,AI可以承担社区管理中繁琐的“清洁工”工作,让版主能更专注于营造社区氛围和文化。另一方面,社交平台的用户生成内容(UGC)为AI模型提供了大量的训练数据,有助于提升AI模型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