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编写,全面剖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 GAI)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政策环境、技术生态、应用情况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报告下载地址:https://www.cnnic.net.cn/NMediaFile/2025/0321/MAIN17425363970494TQVTVCI5P.pdf
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一种能够基于算法、模型和规则生成文本、图片、声音、视频、代码等内容的人工智能技术分支。其发展历程可追溯至 20 世纪 50 至 90 年代,但受限于当时的计算能力和数据资源,发展较为缓慢。进入 21 世纪后,深度学习的出现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尤其是 2014 年生成对抗网络(GAN)的提出,成为该领域的重要里程碑。2022 年 11 月,OpenAI 推出的 ChatGPT 及其后续模型,使生成式人工智能开始拥有特定的产品形态,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广泛关注。
二、产业拓展与地域分布
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截至 2024 年 7 月,中国已备案并上线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达 190 多个,相关企业超过 4500 家,核心产业规模接近 6000 亿元人民币。产业分布上,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凭借经济、人才和政策优势,成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的领头羊。这些地区集中了大量的科技企业和创新资源,推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应用落地。

三、政策环境与国际比较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等,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些政策不仅涵盖了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还涉及行业规范和安全治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人工智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全面规划。
相比之下,欧美各国在人工智能监管上也采取了积极措施。欧盟通过《人工智能法案》等法规,建立了全面且严格的监管框架,强调基于风险的全过程监管。美国则通过一系列法规和政策,强调安全治理、基础创新和国际合作,以确保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导地位。英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家也纷纷推出相关政策,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四、技术生态与多模态发展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生态正在不断完善,其中深度学习框架、芯片技术、数据飞轮等关键要素相互协同,推动了大模型技术的加速演进。多模态大模型的出现,进一步拓展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使其能够处理文本、图像、音视频等多种数据类型,提升了深度语义理解和跨模态处理能力。
智能体的繁荣也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体能够自主感知环境、做出决策并执行任务,其在工业生产、科技研发、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智能化水平。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体将成为连接用户与各类服务的新桥梁,推动人工智能向更高级别智能体的转变。

五、应用情况与用户接受度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用户端和企业端的应用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用户端,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以“AI 助手”“智能助手”为主要形态,与即时通信、办公软件等传统互联网产品融合,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交流、办公和创作体验。截至 2024 年 6 月,中国有 2.3 亿人使用过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占总人口的 16.4%。用户主要使用这些产品进行问题解答、日常办公、休闲娱乐和内容创作。
在企业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则更加广泛,涵盖了交通、能源、制造、化工等多个领域。企业通过与科技企业合作,研发各行业专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实现了智能化升级和降本增效。例如,贵阳市通过智能信控系统提升了交通管理效率;中国农业大学发布的“神农大模型 2.0”推动了农业智能化发展;深圳燃气利用视觉大模型提升了安全生产能力。
六、发展难点与建议
尽管生成式人工智能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也面临一些挑战。首先,产业发展面临算力瓶颈,包括高性能芯片进口受限、算力基础设施分布不均衡以及算力管理难题。其次,高质量数据集相对匮乏,数据产业生态有待健全,企业间数据孤岛问题依然存在。此外,行业应用场景急需扩展,部分企业对大模型技术本身和安全性存在顾虑,专业人才培养也面临较大压力。最后,安全伦理问题,如虚假信息、版权纠纷和误用滥用等,也亟待解决。

为应对这些挑战,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包括推动算力芯片产业发展、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推动产业引导扎实有效、推动专业人才教育培养以及推动安全体系持续完善。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推动其在更多领域实现广泛应用。
《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4)》不仅为政府部门、行业机构、专家学者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了解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现状的重要参考,也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